亲爱的早安Café的老朋友们,上午好☕️,这里是早安Café线上营业的第33天,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24⛅️。
最近好几天都不在家学习了,刚开的崇川区图书馆环境很舒适,人也不多,离家也比市图书馆近许多,中午坐到下午可以专注至少四个小时,对于无数ddl缠身的我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给大家感受一下最近密集的死亡ddl:
更妙的是,这样即使天天约闺蜜或是男朋友都互相不耽误😜。就是可惜了我给自己配的屏幕和键盘,这和在学校选择呆在宿舍或去图书馆的困境是一样的🙃。
由SIFT开始的无关感想
回归正题,最近开始了一个编程作业,其中一项选做内容是写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子,这是一种计算机视觉非常著名的算子,用于模式识别和影像匹配。它最早于1999年被David Lowe提出,并于2004补充和完善。这本来是那种很复杂、一般还没开始光看原理就觉得头大很烦的类型的作业,翻看了一下中文的资料,csdn上的文章一大堆,但真正理解的人不多,内容也都和教材上差别不大,而难得的非常清楚地讲解的博主写的文章基本都超过三十页😖(直觉告诉我,我不是一个打算在这个博客上分享具体的学习内容的人,所以任何关于原理的部分都省略)。
凭借我耿直的不想深入只想搞绩的信念😏,本来不出问题是不选这个题或是随便糊弄一下的,更何况时间也不允许。但是前两天段老师在提到这个算法的一番话却让我着实有点感动——首先,他明确表示这个算法不难,但是又说,就是这样一个现在大家一个下午就可以写出来的算法,Lowe研究了至少十年。
段老师在讲到这段时感慨:
如果没有这个算子以及之后在此基础上的研究,那么不仅是我们方向(摄影测量),现在大家搞的目标识别、三维建模、自动导航等通通都无法推进下去。我们当时做影像匹配的时候,自己不想算也会搞个算法让计算机算,但是那个时候就是死算,然后匹配一张航空影片可能要算好几天才出结果,但是现在呢,几秒或是几十秒,哗一下就出来了。Lowe那时候也差不多,遇到这个问题他就觉得怎么没有办法算呢,肯定有办法能够匹配出来的,然后就开始研究,一直研究到99年,终于,得到了这个算法。(注:Lowe广为人知的贡献就是提出了SIFT算子——2004年发表于期刊IJCV的完善版 Distinctive image features from scale-invariant keypoints 引用量达55841次)
可能段老师一向搞笑,说这段话的时候语气比较激昂,我也听的投入。听了这段话之后,原本那种抗拒拖延的心态一下子就减少了大半:一方面,我感觉到这个算法的深远意义,超过了只是一个课程作业而已的意义,让人忍不住想要去研究一下这个厉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老师对大家的能力肯定,让人充满希望,觉得自己只要认真研究一定能搞出来。虽然这些原因都是比较浅层的没有具体的信息的东西,但是它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由一只小动物引起的崩溃惨案
其实想想,我特别在意这段话和我最近的思考是有关系的。考虑了很久的研究生方向,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搞研究,要不要入计算机坑,考虑凭借当前的基础能去哪里——大三下,原本时而的迷茫逐渐成为放到台面上讨论的问题。个人原因吧,(纯当下分析,不贴标签)比较细腻和感性,对感兴趣的事情有尝试的勇气,但是目前无法保持长久非常纯粹的理性,容易从挫折中自我怀疑,对于反馈周期长的东西坚持下来比较难。(意识到这一点我其实挺难过的,因为毕竟承认自己不太好的学习品质是挺失望的哈哈)以前觉得科研很酷很厉害,现在明确认识到厉害和酷的反面是非常容易让人崩溃和自我怀疑,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支撑下去。会比较羡慕身边心态平稳的人,做事情可以不太被情绪左右,因而开始一件事情不会思虑太多反而容易地开展下去,做科研什么的也比较容易坚持下去(做什么都比较容易坚持下去😐)。
感性意味着容易被细节打动,而如果想实现长期目标,目光仅仅放在局部的确太容易被手段等带偏了。传统的做法是强迫自己少去关注细节,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并且时常检视长远的目标。运用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确实能有效改善,但问题是我一段时间就会被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搞抑郁了——如果一段时间遇到阻力挫折或者没有啥正反馈但又强迫自己继续,真的有办法让住在我身体的情绪小动物👹陷入无限抓狂的境地😱,紧接着就是各方面的罢工运动。
小动物驯服初尝试
那么感性的人就没办法去坚持学习一个门槛高一些的技术?没办法做好科研了吗?(说实话我真的好怀疑好怀疑这一点,就是那种原来差距是不可逾越的难过难过好难过)
当然不是这样。就是过程艰难一些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坚持一样东西和这个东西本身或是我们的品质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缺乏一个契机和信念,缺乏更多坚持的理由。如果强迫自己去做缺乏短期正反馈的东西,其实只要坚持到那个阈值就能有反馈了,但这个中间过程实在太让人糟心了。很少有人会去关心照顾这个过程的你,大家都默认这是需要自己克服的东西。结果,很多人反而在这个地方踩坑,然后放弃。(比如说我。)
因而有了标题——Urgent Request: 需要更多细节信息。
实际上,如果发现自己特别容易被一些很感性的兴趣驱动,就像段老师做的事情那样,也许可以去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一个知识点当作一个故事,把这个故事当作一个诱饵,这样一步步地,有些曲折地去驯服情绪的小兽。
浅层的兴趣很肤浅,我承认这一点,但是又怎么样呢,只要它可以帮助我达到自己的目的,它就是一个美好的助手——不要因为兴趣浅层就去鄙视它,或者对它感到羞愧,利用它,把它当作零食,去安抚内心躁动不安的情绪小兽。
细节信息可以引起感情上的反应,可以激发兴趣,让人对某样抽象的东西有具体的实感,在失去方向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给人思考的触发点。
细节意味着丰富。
人人都需要细节信息,只是如果十分感性,那更加应该对它有个合理的把握,学会自己给自己寻找更加丰富的信息。因为感性的人容易沉湎局部的细节,对一小部分的细节,反复咀嚼。比如我要是只是关注Lowe这个人很厉害,那我可能就开始研究他的故事了,而不是去写这个SIFT算法。所以要丰富,不能试探一下就收手,要继续找更多的信息,要看SIFT的特点,要去研究每个过程可能的有趣的点。
一位前辈最近写了这段话:
社会极限分工后,数不清的信息壁垒拔地而起,人们都在自己的亚文化圈地自萌,把本来谁都能听懂的话,为了标新立异加密得鬼都看不懂。只要科技不灭,互联网就会给人提供无尽地逃避主流的安全仓,你喜欢看人恰屎都能轻松找到同好,你喜欢追着肖战口诛笔伐也有千万人陪你撕逼,太便利了,便利的让人害怕。
我想我大概是明白他的意思的。需要更多信息,更多不同方面的信息,使人的经验更加丰富的细节信息。把自己当作一个初学者(其实本身就是),放松一些,包容地去接触新的东西,去接触那些可能心底会本能地抵触的主流文化(也许是自己的专业、是周围人熟悉的东西、是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动向)。不必强迫自己认同,而是仅仅增加一些了解。
只有这样不断训练自己的包容性,作为一个感性的人,才能更好地驯服内心那只不停闯祸的小兽。
只有这样增加丰富的细节信息,人才不会走向自闭,社会也才能减缓赛博朋克的脚步。
